一、核心职责定位
教学质量监督与指导
对教学管理、课堂实施、教师授课质量等进行动态督导,通过听课、评课、教学检查等方式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。
重点监控青年教师、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,针对性开展教学指导与帮扶,促进教师专业成长。
教学评价与反馈
组织学生评教、教师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活动,形成教学质量分析报告,为教师职称评定、骨干选拔等提供参考依据。
建立“教学评一体”机制,确保教学目标、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,推动新课标理念落地。
制度研究与政策建议
制定校级督导制度(如《教学事故认定办法》《课程思政督导细则》),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。
对学校办学方向、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提出咨询建议,参与教学奖项评审及专业建设规划。
二、三级督导工作机制
组织架构
实行“校—院(系)—教研室”三级督导体系:校级督导委员会统筹全局,院级督导组负责本部门督导,教研室落实具体教学改进。
督导团队由校领导、校外专家、校内骨干教师组成,实施动态管理与考核淘汰机制。
督导流程与方法
采用“听看问议”四步法:通过课堂观察、师生座谈、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诊断教学问题。
定期发布《教学质量简报》,汇总典型案例与改进措施,推动全校教学质量提升。
三、重点工作领域
核心督导方向
教学规范:监督教学计划执行、课堂纪律、考试管理等环节的合规性,严控教学事故。
师德师风:结合师生反馈,评估教师职业态度与育人成效,强化师德建设。
学生发展:关注学风建设、学业指导及心理健康,通过督导促进“教”与“学”良性互动。
专项督导行动
开展“教学评一体化”专项督导,推动大概念教学、课程思政等新课标要求的实践。
实施“回头看”机制,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验证,确保问题闭环管理。
四、协同与创新
跨部门协作
联合教务、学工等部门开展联合督导,统筹解决教学资源配置、实训管理等系统性难题。
配合学校迎评促建、专业认证等专项任务,提供教学质量数据支撑。
技术赋能督导
利用AI视频查课、电子评教系统等数字化工具,提升督导效率与客观性。
建设督导数据库,分析教学趋势与风险点,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。
通过上述机制,教学督导室全面构建覆盖教学全流程的质量保障网络,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