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赴广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研修
新闻动态
 
发表时间:2025.07.25

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创新性,7 月 17 日至 24 日,我校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29名教师赴广西大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。此次研修将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深度融合,为教师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思路与启发。

研修伊始,一场关于《案例教学与思政课堂》的专题讲座拉开序幕。广西大学教授苏毅清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与丰富的教学经验,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,深入剖析了如何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,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,为教师们在今后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。


 

在广西民族博物馆,教师们开启了一场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探索之旅。馆内丰富的文物、详实的史料以及生动的场景复原,全方位展示了广西各民族的历史变迁、文化传承以及相互交融的过程。漫步其中,教师们深刻领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,这些珍贵的素材也将成为未来思政课堂上的生动教材,助力学生理解民族多样性与团结的重要性。

走进青秀山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,教师们亲身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与生态保护的成果。这里不仅有郁郁葱葱的植被、清澈见底的溪流,还有一系列科普展示设施,生动呈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广西的生动实践。教师们纷纷表示,要将这种绿色发展理念带回课堂,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。

在考察抗战昆仑关战役故地时,历史的硝烟仿佛再次弥漫。教师们通过参观战役博物馆、瞻仰战场旧址,深入了解了这场战役的全过程,被先辈们顽强拼搏、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深深打动。这段历史成为了思政教育中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宝贵资源,激励着教师们在教学中传承红色基因,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。


 

柳州工业博物馆里,陈列的老机器、老照片,见证了柳州工业从起步到腾飞的艰辛历程。教师们深入了解柳州工业文化的发展脉络,体会到工业精神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,这对于在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。

在螺蛳粉产业区企业,教师们了解到一碗小小的螺蛳粉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,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就业。从原材料种植到生产加工,再到品牌营销,螺蛳粉产业背后蕴含的创新精神、创业理念以及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,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贴近生活的经济发展案例。

来到桂林,教师们考察了象鼻山与漓江水系兴坪段。象鼻山独特的地质景观与漓江的秀丽风光,让教师们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;同时,漓江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成功经验,也让教师们对绿色发展与文旅融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。

此次研修的最后一站是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馆。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与历史资料,全景式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那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。教师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重温了湘江战役的激烈战斗场景,深刻领悟到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,为思政教育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

 

为期一周的研修活动虽已结束,但带给教师们的思考与收获却影响深远。教师们表示,将把此次研修所学所感融入到今后的思政教学中,不断创新教学方法,丰富教学内容,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、深厚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。